國家統(tǒng)計局近日公布的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和銷售數據顯示,樓市的各項數據呈現出“冰火兩重天”的兩種態(tài)勢。1-6月份,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.9%,銷售額也增長了10.0%。與之相對應的則是,6月份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增速的16個月連跌,和樓市庫存的再次增長。
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新開工和房屋竣工面積下降的同時,商品房待售面積依然在增加說明,全國房地產市場整體依然處于“去庫存”周期中。
全國樓市仍在“去庫存”
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顯示,2015年1-6月份,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43955億元,同比名義增長4.6%,增速比1-5月份回落0.5個百分點。
從數據來看,判斷樓市未來走向的“3項先行指標”(開發(fā)企業(yè)到位資金、土地購置面積、新開工),并未明顯好轉。1至6月,開發(fā)企業(yè)到位資金同比僅增長 0.1%,其中國內貸款下降4.1%;開發(fā)企業(yè)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3.8%,降幅比1至5月擴大2.8個百分點;開發(fā)企業(yè)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 15.8%,連續(xù)16個月下降,降幅比1至5月僅收窄0.2個百分點。因此,開發(fā)商仍舊處在去庫存的巨大壓力之中,加杠桿的積極性并不足。
總體來看,目前除了深圳,全國大多數城市房價仍然沒有明顯上漲現象,或者仍然處于同比或環(huán)比小幅下跌狀態(tài),說明大多數城市仍然處于去庫存階段,仍然沒有明顯復蘇和好轉。
同策咨詢研究部預計,到了下半年,當前庫存去化周期在15-20個月之間的城市,比如重慶、杭州、武漢、福州等,庫存去化周期將回落至15個月以下,去庫存的壓力將進一步減輕,短期市場基本面將回歸合理。
但其他供地量偏大與庫存量偏大、庫存去化周期在20個月以上的城市則仍然面臨去庫存的壓力,比如西安、青島、天津、沈陽、呼和浩特等二線城市,舟山、保定、東營、臨沂、運城、莆田、南平、江陰、徐州等大部分三四線城市,這些城市房價則難以有上漲壓力,甚至可能仍然要堅持“以價換量”去庫存。據廣發(fā)證券統(tǒng)計,北京和廣州的住宅消化周期為17個月。
業(yè)內對未來走勢存有爭議
騰訊財經了解到,從目前已有數據來看,市場上對樓市后市走向分為兩種觀點。一種觀點認為成交與價格皆復蘇,市場趨于樂觀;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增幅創(chuàng)近十年新低,全國市場仍然低迷。
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傾向于前一種觀點。他提出,在一輪房地產上行周期中,房屋成交量與價率先上漲,其后土地市場和投資建設指標,也會步入上行通道。而當前的形勢是,房屋市場剛剛步入上行通道,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土地購置面積、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企業(yè)房屋新開工面積、全國房地產開發(fā)投資這三組指標還沒來得及反彈。此時,判斷全國房地產市場依然下行,或者低迷,肯定屬于誤判。楊紅旭認為上述三類指標,必將在下半年或者企穩(wěn),或者反彈。
克而瑞信息集團董事長丁祖昱同樣對后市抱有樂觀態(tài)度,他認為,自去年二季度至今年一季度,樓市成交持續(xù)低迷,全國房地產整體銷售處于負增長通道。進入二季度后,在“330新政”、降息降準、地方公積金政策調整等多重利好影響下,商品房成交逐月走高,回暖趨勢不斷加強。
易居房地產最新發(fā)布研報指出,二季度以來,商品房銷售面積增幅曲線幾乎呈現直線上升路徑,反映了市場成交已經走出了低迷的格局,并處于復蘇態(tài)勢。
“謹慎派”則認為,盡管全國樓市企穩(wěn)向回升過渡的良好趨勢顯現,但考慮到庫存壓力在中期內難以緩解、房價開始上漲、重點城市樓市前期泡沫化上漲后開始回調,未來樓市仍將處于弱勢企穩(wěn)的局面。
亞豪機構市場總監(jiān)郭毅表示,樓市分化進一步會體現在高端樓盤上,目前的購房需求已從剛需轉向了改善型住房需求,隨著需求結構的變化,未來一線城市的高端樓盤將倍受青睞,而吸引力不強的二三線城市,將會走向另外的低迷。
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同樣認為,由于目前面臨較高的成交量透支太多購買力,購房熱情有降溫苗頭。樓市下半場房企將對供應節(jié)奏進行調整,預計后市成交會呈現溫和縮水的走勢。
工程建設網首頁 | 關于我們 | 聯系我們 | 管理案例 | 會議活動 | 施工企業(yè)管理雜志 | 我要投稿
版權所有:北京華信捷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《施工企業(yè)管理》雜志社
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(qū)南四環(huán)西路186號漢威國際廣場二區(qū)9號樓5M層西區(qū)郵編:100070電話:010-68520349傳真:010-68570772E-mail:sgqygl@chinacem.com.cn
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072號 京ICP備09092133號-1 Copyright ?2000-2015 工程建設網 保留所有權利